危害鳥種介紹

麻雀
體形短圓、較小,體長僅為12-14公分左右的小體型鳥,喙多呈圓鈍短粗的圓錐狀,為典型食穀鳥(Granivorous Birds)特徵。普遍分布於平地到海拔2000公尺的開墾地、農地與農村到城鎮等人類聚落與人類開發地區,常停留於住家屋頂與電線上,夜間會成群棲息在建築物周邊的樹木藤蔓上,以穀物、草仔、人類食物碎屑與昆蟲為食。3-7月為繁殖期,會在樹枝上,屋簷或建築縫隙裡築巢。



岩鴿、野鴿 Columba livia Gmelin, 1789
在鳥類中屬中等體型,體長約29-35公分,通體石板灰色,頸部胸部的羽毛具金屬光澤,常隨觀察角度的變化而顯由綠到藍而紫的顏色變化,翼上及尾端各自具一條黑色橫紋,尾部的黑色橫紋較寬,尾上覆羽白色。一般而言,結群活動和盤旋飛行是其行為特點。野鴿原本為崖棲性的鳥,被人類馴化後很快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,在城市中很容易看到本種的馴化種群或再野化種群,以穀物、草仔、嫩葉或人類食物碎屑為食。3-5月為繁殖期。



輝椋鳥、亞洲輝椋鳥、菲律賓椋鳥 Aplonis panayensis (Scopoli, 1786)
體長約 20cm,全身黑綠色,在陽光下帶有明顯墨綠色閃亮光澤。尾方形略短。頰及喉有細黑縱紋。胸腹部具粗縱斑。眼血紅色。喙黑色略粗。腳黑色。亞洲輝椋鳥原本為引進的飼鳥,但被棄養或逸出至野外。群居性,成數隻至數十隻的小群停棲在較高建築物的屋頂,成群覓食於都市內的公園或行道樹上。有頗固定的夜棲地及日作息模式,黃昏前會群聚於固定的高處停棲點,通常是某建築物的屋頂,天黑前分批飛至固定的大樹上夜棲。於5至7月間繁殖。



珠頸斑鳩
體長在28-32公分,體重125-180克的中等體型鳥,尾較長,比鴿子略小。背部、翅膀和尾部為灰褐色,尾羽外側為黑色,尾端為白色,頭部為深藍色,頸後為黑色,帶有白色斑點,下腹部為暗紅色,喙為暗褐色,腳紅色。普遍分布於平地到低海拔丘陵平原與開墾地、農地與農村到城鎮等人類聚落周邊之林地,常見於開墾農地、公園、校園地面活動,非常適應人為環境,在都市中的綠地很容易見到。棲息在周遭樹木上,以穀物、草仔為食。5-7月為繁殖期,在大樹上築巢。



八哥


金門地區的八哥巢區散布全島,數量近年持續增加,雖是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的保育類鳥種,可能已對金門其他洞巢鳥造成衝擊,部分農民也認為八哥會吃農作物,造成收成上的損失(劉小如,2011)。
八哥的體長約26公分屬中等體型鳥,重約108~122克,全身黑色而有光澤。嘴黃色,前端乳白色;上喙基部有一撮豎起之黑色羽毛,尾羽末端白色;兩翼有明顯大白斑,飛行時醒目易見。
八哥分布於平地到海拔1000公尺的開墾地、農地與農村到城鎮等各種人類聚落與人類開發地區,常成群在開墾農地、公園、校園地面活動覓食或著停留於樹上、屋頂或電線上,以穀物、草仔、人類食物碎屑與小動物為食,棲息在稀疏樹林、竹林、開闊地區與人類建築內,在樹洞與建築縫隙裡築巢。



家燕
​​​​​​​

體型約16~18公分的小體型鳥,飛行輕捷。短嘴寬而平,呈三角形,翅狹長,尾多分叉,黑褐色的體羽常具金屬光澤∘金門家燕為冬候鳥或春秋過境鳥,分布於平地到2400公尺的人類聚落,喜於石壁、屋簷下或橋梁下等建築內築巢及停留在電線上,以昆蟲為食。